对于展览,很多人都很熟悉。无论是政治性主题展览还是艺术性主题展览,无论是图片展还是实物展,都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。有的展览内容丰富、逻辑清晰,总能让观展者收获颇丰,每次观展都有新感悟;而有的展览则言之无物、浅尝辄止,让观展者云里雾里、似懂非懂,看了好似没看,看了不想再看。
展览的重要意义在于对某个主题的全方位阐述、立体式呈现、生动化表达,力求在短时间内,让观展者对展览主题产生认识和记忆。然而,办一个展览容易,办好一个展览却很难。从策展大纲到图片素材征集,再到展陈艺术设计,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展览能否成功。
参观者在“大道之行——‘八八战略’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”现场留影 图源:新华社
一
有人认为,展览不就是展墙立起来、图片挂起来、配套文案写起来,就大功告成了?
展开剩余83%其实,这只看到了展览的“形”,而没有深入到展览的“神”。一场“形神俱备”的展览,除了排布精巧的图片、文字、实物,还有宝贵的思想、生动的故事、历史的光影。
当我们细看“展”“览”二字,便可感受到,一场展览是办展者与观展者共同的事。对于观展者来说,观展意味着打开了穿越时空的“任意门”。无论是站在商周青铜器或文艺复兴画作前,还是沉浸在某地数十年的发展变迁中,抑或是走进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世界里,展览的核心魅力在于突破时空限制,将我们带到另一个世界或另一个年代。
成功的展览从不是让观展者被动接受,而是引导观展者主动观察、思考、联想。比如,浙江“大道之行——‘八八战略’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”展现了伟大思想指引下浙江20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就,引得许多群众预约观展。最近举办的“黑神话:悟空”主题艺术展通过对游戏经典段落、角色和场景的再现,让观展者在展览中享受文化与艺术的盛宴,观展人次突破30万。
在观展过程中,办展者将对展览主题的把握和理解,倾注在一张张图片的排列和一句句文字的解说之中。所谓“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”。对于办展者来说,展览要想做到内容扎实、繁而不乱,实在不是件简单事。办展者需要做足功课、提早计划、系统安排,要有从海量素材中准确把握展览主题、深入理解展览内容的水平,要有系统谋划展陈内容与技术呈现的思维,甚至还要有统筹展览节点和分工安排的能力。
可以想见,办好一个展,着实是一门不小的学问。
“黑神话:悟空”主题艺术展现场 图源:“新华社”微信公众号
二
如果办展这门学问没搞懂,那么展览即便开展时人头攒动,之后吸引力也会逐渐下降,这就需要多从办展者的角度思考问题。
比如,学习是否还不够深入?要想展览办得好,学习是首位。有的办展者对展览内容知之甚少,就急于上手,结果发现方向越来越偏,内容也越来越分散,做不到聚焦主题;有的办展者对展览主题缺乏思考和理解,后续发现内容总是缺这个少那个,怎么也不全面、不精准。如果没有充分的学习准备,就难以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框架,导致展览根基不牢、效果不佳。
比如,逻辑是否还不够清晰?篇章如何分布、单元怎样衔接、图片如何排列、文字怎样打磨,办展的过程就是一个考验逻辑的过程。没有逻辑的展览,容易让观展者有两种感觉:一种是“困”,走了一大圈还是懵懵懂懂,梳理不出脉络,看不懂内容;另一种是“累”,当大量没有逻辑主线的展陈内容袭来,会导致信息过载,如果展线很长,难免身心俱疲。
比如,态度是否还不够鲜明?有的展览,观展者看完后,了解了内容、理解了逻辑,却还是觉得不“解渴”,总感觉差点意思。究其原因,是图片与文字等内容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思想和态度。就像政治性主题展中对创新理论的深刻认同、前沿科技作品展中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、艺术文化展中对人文艺术的推崇追求,虽无法都直接体现在展览文字上,却因办展者的谋篇布局,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展览每一处角落和细节,让观展者看得过瘾、听得起劲。
再如,手法是否还不够创新?展览手段是否创新,直接影响群众的观展体验。有的展览简单粗暴地将图文上墙,设计缺乏创意、装置铺陈简单;有的展览缺少配套的宣传教育活动,使观展变得枯燥乏味。当前,随着观展者的文化需求日渐凸显,展览有时不仅需要AI、VR等新技术的加持,更需要文化创意的持续赋能,才能实现政治性、文化性、艺术性相协调。
图源:视觉中国
三
办展是一门学问。那么,究竟学什么、问什么?在笔者看来,要想办好一个展览,至少有“三学三问”。
学思想,问脉络。任何一个展览,从根本上看都是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性。办展前,办展者需要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成果,然后运用展览的逻辑将思想脉络展示出来。比如在浙江想要办好政治性主题展,《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》《之江新语》等相关书籍一定是“必读物”,还可以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,共同梳理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,精心做好展览篇章、单元的设置和划分,在呈现方式上有层层递进、环环相扣之感。可以说,办展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,学深悟透思想才能夯实展览的基础。
学历史,问细节。从内容来看,展览要想增强代入感和互动感,拉近与观展者之间的距离,有时除了直白的文字和图片外,还需要有故事、有细节。此时,对历史经纬的研究就必不可少,特别是要善于从历史中发现故事和细节。就像浙江“大道之行——‘八八战略’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”中的《失灵的“大鼠机器人”》《特殊的乘客》等,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生动故事,让观展者回到特定的历史场景,更好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。
学技术,问效果。随着时代发展,单纯的图文展、实物展,有时无法让大量的内容得以全部呈现,也难以满足群众的观展需求。适当的音视频内容、互动体验项目,以及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等,更能抓住观展者的眼球。比如,上海曾举办“人民的城市——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”主题展,打造“一站式·一件事”体验、中华鲟模拟放流互动装置等,同步开设“人民城市大家说”红途学苑大思政讲堂等,有效提升了观展者的参与度。
一展一世界,一览一春秋。办展的学问都指向展览的使命——在展览与观众的相遇中,唤醒人们的求知与好奇,让思想的涟漪激荡开去,真正在有限空间内打造一个承载无限时空的“精神家园”。
本文播音:飞扬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发布于:北京市线下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